水下安装PE管(钢板桩围堰)
(
用石墨水泥砂浆注浆钢纤维混凝土(graphite-cement slurry infiltrated fiber concrete,GSIF-CON)试件进行了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的升温和化冰试验.结果表明:GSIFCON材料具有良好的电热升温性能,若试件底部和侧部设有3 cm厚的保温层,其升温速率可提高40%以上;在相同的负温环境下,电功率对化冰热效率和热量损失影响较小,但对化冰时间影响显著;在相同的负温环境和电功率条件下,化冰热效率随冰层厚度的增加而明显提高.
1)对地质水文条件适应能力强(施工较简单、地基荷载较小);
(2)可浅埋,与两岸道路衔接容易(无需长引道,线形较好);
(3)防水性能好(接头少漏水几率降低,水力压接滴水不漏);
(4)施工工期短(管段预制与基槽开挖平行,浮运沉放较快);
(5)造价低(水下挖土与管段制作成本较低,短于盾构隧道);
(6)施工条件好(水下作业极少);
(7)可做成大断面多车道结构(盾构隧道一般为两车道)。
水下安装PE管(钢板桩围堰)
以硅藻土、可溶性NaCl、聚丙烯、发泡剂、开孔剂为原料,成功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硅藻土/聚丙烯复合吸声材料.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、试验机和传递函数阻抗管吸声测试系统,观察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,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和吸声性能.研究表明:当复合材料的配比(质量份数)为硅藻土30份、聚丙烯60份、NaCl 15份、开孔剂2份和发泡剂20份时,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压缩性能和较佳的多孔性,其吸声系数为0.85,吸声频率宽度超过2 000Hz,此时复合材料的吸声机理为薄板振动和多孔吸声两者的结合.
(1)管段制作砼工艺要求严格,需保证干舷与抗浮系数;
(2)车道较多时,需增加沉管隧道高度。导致压载混凝土量、浚挖土方量与沉管隧道引道结构工程量增加。
干坞修筑与管段预制
干坞修筑
1、干坞位置选择
(1)邻近隧址,具备浮运条件,交通便利。
(2)有浮存系泊多节管段的水域;
(3)场地土具备一定的承载力,便于干坞围挡与防渗工程;
(4)征地拆迁费用较低,具有重复开发利用价值。
2、干坞规模2、干坞规模
(1)一次预制管段干坞(仅放水一次,不需闸门,坞首为土或钢板桩围堰。规模较大占地较多,适于工程量小土地价格较低、坞址地质较差的工程);
为制定沥青发泡腔结构设计的评价机制,提出了基于沥青发泡腔内多相流场解析与试验的对比评价方法,即建立沥青发泡过程动力学模型,以解析不同发泡腔结构下的多相流场分布.通过解析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,验证了上述模型的有效性;进而建立发泡腔结构设计的评价指标,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,得到了沥青发泡腔结构设计的评价机制,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沥青发泡机理,即发泡腔内沥青与水的混合均匀度越差、温度波动越大、水蒸气越少,则沥青发泡效果越好,发泡腔结构设计越合理.
(2)分批预制管段干坞(规模小、占地少、造价低、重复使用率高。闸门式坞门造价高、等待时间长不利先沉管段稳定、基槽回淤很难处理、重复灌排致边坡稳定性与坞底透水性差、临时工程费用增加)。
3、干坞构造
干坞由坞墙、坞底、坞首、坞门、排水系统与车道组成:
(1)坞墙:坡率1:2的自然土坡,可用喷射砼防渗墙或钢板桩;
(2)坞底:承载力应大于100kPa。浮起时富余深度1.0m;
(3)坞首及坞门:一次预制只设坞首,分批预制应设双排钢板桩坞首与坞门(闸门或浮动钢筋砼沉箱);
(4)排水系统:井点降水;坞底明沟、盲沟与集水井泵排;堤外截、排水沟;
(5)车道。
采用热孔计法测试了3,28,90d龄期下普通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孔结构特征及其变化,并与压汞法、氮吸附法进行了比较,进一步分析了混凝土微孔结构及孔隙率与其宏观力学性能的关系.结果表明:与压汞法相比,热孔计法能较好地表征混凝土中直径小于100nm的孔结构变化情况.高强混凝土养护28d后,孔径大于20nm的孔隙率变化较小,而在普通混凝土中这类孔仍然持续减少.相较于孔隙率的变化,孔径分布的变化能更好地解释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差异.对普通与高强混凝土来说,直径小于20nm的孔对其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.
- 上一篇:水库加固水库堤坝加固(水下钢管安装)
- 下一篇:沉管安装沉管定位安装(浮漂拖航铺管)